“身邊的感動”故事集③ | 專業追光者的足跡——光伏檢驗認證院團隊 |
|||
|
|||
弘揚總院精神 傳播國檢文化 “身邊的感動”故事集 75年來,在總院精神的激勵下,無數先進集體和個人以無畏的勇氣和卓越的智慧,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。他們以“科技向善、長坡厚雪、見大行遠、五湖四海、接續奮斗”為價值導向,堅持做難而有價值的事。站在總院建院75周年這一歷史節點,回望國檢集團的發展歷程。自2005年孕育成立以來,總院就賦予了國檢集團厚重的文化基因和創新的精神品質。各級企業和廣大黨員干部員工積極弘揚“胸懷祖國的大我精神、敢為人先的攻堅精神、守正創新的探索精神、勇擔使命的奉獻精神”,認真踐行“公正為本、服務社會”的核心理念,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篇章。 專業追光者的足跡 ——光伏檢驗認證院團隊 故事,發生在零下幾十度的雪原、五千米缺氧的高原——在那里,一群“專業追光者”正在用他們的腳步丈量極端環境,用雙手托起清潔能源的未來,用赤誠托舉我國光伏產業的新興與崛起。他們是國檢集團光伏檢驗認證團隊——一支堅守在極端復雜環境下的光伏質量衛士。 01共赴冰雪之約的追光者 這支隊伍,用19小時的顛簸、凍僵的手指、嘶啞的喉嚨,在極寒中點燃了第一簇光,他們用不懈堅持推動漠河極寒測試正式走進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。 2024年11月底,當零下30攝氏度的寒潮席卷中國最北端時,一場與風雪賽跑的戰役正在打響。哈爾濱機場的窗外暴雪肆虐——距離漠河極寒測試論壇召開只剩不到72小時,而通往漠河的所有空中通道都已被大雪封鎖。 王冬院長望著窗外漫天大雪,手機屏幕上的暴雪預警像一道紅色警報。他轉身對團隊說的第一句話是:“想盡一切辦法,漠河會議,絕不能耽誤。”這句話背后,是漠河極寒測試園前期投入的數百萬元建設資金,是八十多家參會企業、一百六十余名行業專家冒著極寒北上的承諾,更是我們在新能源實證領域數年心血凝聚的成果展示。 “您好,是漠河機場嗎?預計什么時間可以恢復航班?”“鐵路局嗎?能否協調幾張哈爾濱去漠河的火車票?19個小時?沒問題!”團隊成員的聲音在機場此起彼伏,焦灼卻堅定有力。 在漫長而顛簸的火車旅途中,車廂連接處結著厚厚的冰霜,王院長在搖晃的車廂里主持視頻會議:“做好航班還不能復航的最壞準備,今晚制定好分會場的應急預案。”“直播組確保直播照常進行,讓不能來現場的朋友也能線上感受我們漠河的冰雪基地。”“漠河的同事一定把會議現場所有設備再復查一遍……” 此時,距離漠河極寒測試論壇還有30個小時。 當哈爾濱的同事們乘坐轟鳴的火車駛向漠河,漠河的團隊已在極寒中晝夜奮戰。 連日的大雪,漠河的積雪已達60公分,路面冰層厚達5公分,每走一步都要對抗刺骨的寒風。會務組的成員們每天只睡4小時,在零下30攝氏度的戶外往返于會場和極寒測試園之間。手機凍到關機,他們就靠扯著嗓子喊,喉嚨啞了含顆潤喉糖繼續干;為了調試設備,手套被金屬支架粘住撕破了好幾雙,手指凍得發疼也不愿停下;不善言辭的洋哥帶人連夜清掃測試園光伏板上的積雪,睫毛結滿冰霜。 兩地的團隊隔著風雪,卻默契地朝著同一個目標沖刺:漠河會議,絕不能耽誤! 終于,綠皮火車歷經19個小時輾轉抵達漠河,兩個團隊頂著一樣熬紅的雙眼碰面了。當看到已經準備就緒的會場、調試完畢的設備、整齊擺放的防寒物資,那一刻,所有人都知道——這場硬仗,贏了! 會議如期召開的那一刻,漠河極寒測試園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,參會專家對于在極寒中穩定運行的設備連連贊嘆。 十年磨劍,光伏院的征程,是寫在大地上的詩行——從漠河零下40攝氏度的冰原到海南炙烤的鹽堿灘,從青藏高原的狂風到大漠戈壁的沙暴區。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極端惡劣環境,跨越全球多樣化復雜地域。他們平均每年230天的風雨兼程,用實干推動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巨輪,滾滾向前! 02高原之巔的監造者 這是一片與云海為鄰的戰場,他們在生命禁區與風雪共舞,用凍裂的雙手編織著能源之網,用結霜的睫毛丈量著責任的高度。 在云霧繚繞的巍峨山巔,有一支光伏質量衛士團隊正在這里挑戰行業極限,他們承擔著雅礱江電站項目的組件到貨驗收工作。這座建在四川涼山州木里縣,最高海拔4600米的超級工程,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吉瓦級光伏項目——總裝機量100萬千瓦,是“西電東送”國家戰略的關鍵拼圖,這些組件未來每年將發出約23.8億度清潔電力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1萬噸——相當于再造10.2萬公頃森林。 而這懸于天地之間的能源燈塔,卻面臨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:崎嶇山路在雨季化作泥濘沼澤,冬日里又成了冰封的死亡陷阱;狂風裹挾著雪粒,能瞬間將氣溫降至零下二十攝氏度。 楊魯豫作為該項目的主力成員,已在這山上堅守了半年有余。遠處,幾輛滿載光伏組件的卡車剛轉過埡口,楊魯豫團隊已早早等待。他深知,必須和時間賽跑,一旦暴雪封山,蜿蜒的盤山公路將變成吞噬車輛的冰窟。后續組件無法運達,整個項目進度都會被延誤。高原之上,稀薄的氧氣連呼吸都成奢侈。楊魯豫和同事們顧不上喘口氣,頂著呼嘯的寒風,對一車車組件進行檢測驗收。他們用身體的極限挑戰高原的極端,用年輕的身體扛起責任的重擔。 這,就是在極端環境里堅守的光伏質量衛士的寫照。 這支年輕的隊伍,在極寒中調試設備,睫毛結霜卻目光灼灼;在烈日下采集數據,工服結鹽仍步履鏗鏘。當“光伏人,一直在路上”的誓言跨越國界,他們的足跡已化作連接五大洲的光伏紐帶,用中國技術在全球書寫追光傳奇。 當城市燈火愈發璀璨,當鄉村夜晚不再黑暗,我們應當銘記,在這光芒背后,是無數像他們一樣的“追光者”,在生命禁區與風雪共舞,在極端環境里默默堅守。 |
|||